预测是一件无聊的事情,只是想借标题来说一点事情。
华尔街最近的危机被称为金融海啸,更有观点认为“金融海啸恐将改变诺贝尔经济学奖方向”。说这话的人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其主要观点是以前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坚定不移地相信私营部门的效率性和市场理性,最好不要受到政府干预和规范。而现在,这种经济理论已经遭受质疑,并且被认为是导致金融海啸出现的原因之一。所以斯蒂格利茨表示,金融危机正导致思想根本上的改变,不受约束的市场可以是一次灾难。因此危机将在未来把经济学奖推向一个新方向。
从罗斯福新政到里根经济学,美国的主流经济思潮的确有所调整,但在芝加哥学派和剑桥(哈佛MIT所在地)学派之间,思想市场上的竞争一直都很激烈。早先柯克睿领衔反对伯南克和鲍尔森的救市方案,也可以算一例子。甚至我觉得演化到现在,芝加哥学派已经开始日益偏重微观,而哈佛MIT或许也应该加上普林斯顿在宏观上更加侧重,这也导致了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并没有得到弥补,而是有日益拉大的趋势。
在过去5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有40位是美国公民,占总数69%,超过70%获得者获奖时在美国大学服务。主张所谓「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奖获得者特别多,有25位获得者跟芝加哥学派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其中10位是芝加哥大学教授。从这些数据上看,说诺贝尔奖垂青芝加哥学派倒也无可非议,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不过细究起来也未必,因为实际上真正的自由至上思想的秉承者,如果有的话,大概只能把弗里德曼和哈耶克拿出来,其他人多少有点不纯粹,对于政府作用的看法也并不是很极端。但实际上,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获奖的理由与此也没有多大关联,哈耶克和弗里德曼都是因为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获奖的,只是他们在政治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这个与他们被诺贝尔奖承认的成就之间,关联度并不是很大。
所以斯蒂格利茨可能是树错了一个靶子,以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没有颁给自由至上的经济学思想,所以自然也就谈不上转向的问题。而且诺奖的评价,我一直认为这个同行评议机制还是有效的,其评价的理由可能带有政治上的倾向,但大体还是比较严格的学术标准。而斯蒂格利茨现在越来越有点老糊涂了,前一段时间要对房利美与房地美说“不”,变成了一个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者(这样看,似乎也是一个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现在又出来说诺奖以前垂青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当然很多人说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个学者学术生命的终结,更像是终身成就奖,此言不虚。至少对斯蒂格利茨而言,是这样的。
附: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名单
相关文章:
诺奖得主赫维茨去世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介绍
谁能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月29日弗里德曼日
逝者: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2006诺贝尔经济学奖
施蒂格勒:评论芝加哥学派
评论